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

週期表課程

這部份康軒的課本編的其實還不錯,大致上也是跟科學史的進程相同。化學的發展從拉瓦節開始對自然世界的觀察研究,開始想要做一些歸納,到門德列夫最後歸納出一張很有規律的週期表,大概過了一百年。中間有許多化學的思考,非常值得去了解。

拿一些元素sample做觀察。(明年應該進行元素分類活動才對)


門德列夫雖然訂出了週期表,但其實不知道為什麼元素之間會有這樣的關聯性。



另外一條化學的發展,從道耳吞因為許多前輩建立的一些化學定律,提出了原子說。認為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原子,原子不可分割。一直到湯木生因為陰極射線管的研究,發現了電子,打破了原子說。然後接下來經過拉塞福、莫色勒、查兌克、波耳的努力,慢慢建立起近代的原子模型。

這兩條線,又在莫色勒的實驗中發現了原子序和原子核內部的正電荷數量相同,把元素之間之所以有關連性原因找到了。週期表的發展和原子內部結構的研究就合在一起了。

總之我覺得這段科學史實在太有意思,在科學家理解這些物質世界的歷程,有許多的思考辯證,從了解科學史,可以去了解科學家的想法。

於是我就找了維基百科、youtube上的許多資料,然後整理起來變成課程。

週期表的課程,大致上還是用週期表卡片去跑(在這裡)。不過明年可能會改版,把上面的元素符號再拿掉,只留下元素的特性。讓學生從這些資料裡面嘗試去做出分析整理。






除了卡片之外,另外就搭配用timeline 3D程式整理出來的影片當做投影片播放,來引導課程進行。


這邊參考的資料很多。除了維基百科之外,新店高中王瓊蘭老師寫的文章超棒的(PDF

這部份介紹完後,接著就介紹導耳吞、湯木生、拉塞福這一條線。這裡參考了維基百科,youtube上的crooks tube, cathode ray tube,rutherford  gold foil experiment



等到這邊的歷史全部交代完,再回頭去把課本的東西做介紹。再用一些玩具加強學生的記憶,像是週期表積木的操作。



最後再引進電子組態的觀念來進一步說明元素的規律性,八隅體理論,離子價,離子鍵、共價鍵,把元素的規律性和原子內部結構再更緊密的結合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